权台矿区远离徐州市区,距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约1.5小时车程。始建于1958年,最终于2016年彻底关停,58年沧桑变迁,见证了徐州这座曾经的工业城市发展与转型的艰辛过程。如今的权台矿已是人去楼空,留下残败的砖墙与锈蚀的钢构在历史中静默,仿佛一位须发尽白,岁已迟暮的战士,利剑尤在,锋芒不存。
权台矿区天桥东望
2019年,一支由建筑学、环境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力工程、工程管理、景观设计6个专业17名学生及多位专业教师组成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团队选址于此,带着对历史的眷恋和未来的展望,结合各自专业所学知识,精诚配合,共同努力,在生态视角的大前提下,为权台矿区寻找一条兼顾记忆与发展的更新道路。 3月13日上午,全员集结,驱车赶赴权台。天气好得出奇。阳光削弱了遗址的废墟感,飞扬的尘埃给远处的矿场蒙上灰败的底色,曾经矿工生活的居民区已全部被铲平,留下一地废土,仿佛此处从未有过人烟。矿区入口处天桥之上,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权台矿区的过去与现在以及此次调研的任务与目的。对场所的实地感知是一切设计及思考的源头。除去形式与物质的存在,我们更应该通过此次的现场感知体悟权台矿隐含的场所精神,有关记忆的、文脉的、精神的遗留。这一原则不仅对建筑学及环境设计适用,也是对各专业提出的共同要求,要将工程的、技术的、专业的思考与设计的、感性的部分结合起来,提出关于此时此地的生态化改造方案。既要考虑人文,也要关注技术;既要保护物质,也要延续精神。
老师在天桥为学生讲解 西井是权台矿区的标志性构筑之一,在东井建成之前这里承担着整个矿区的生产任务,也是此次改造设计的重要关节。矿区内房子的功能在历史上便几经更改,一次次的变迁也都在建筑上留下了痕迹。目前场地内西井区域建筑保存相对完好,形制规整,内部空间颇具特点。沿轨道前行可至东井。场地内完整的保留了三座筒仓,工业属性鲜明,底部结构极具表现力。出东井区域便到了场地的东部端头,原洗煤厂区域。洗煤厂厂房保存完整,内部空间与运煤廊道结合紧密。廊道尺度可供成年男子通行。
废墟作为物质的本身并不能引发观者过多的遐思,诚然矿区内建筑的形态结构从建筑学本体的的角度考虑有着足够吸引人的特点,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却并非这些客观的存在,而是当时工人在此处生产生活所留下的种种痕迹。浴室中的标语,没来得及带走的凳子,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此地曾经存在的生活的情境,也是深深刻印在此处的有关场所的记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利用原有建筑的表皮与外在满足新的功能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的手段留下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情景与事件。场所是记忆的载体,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将要来此地展开新的生活的人,还要面对那些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含汗水与青春的人们。单纯的物质无法使人产生深层次的感动,手法与技巧可能会让人产生暂时的兴奋,却终是无法达到精神的共鸣,而后者才是一座建筑长久存在的意义。
团队全体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