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大规模的煤矿开采不仅导致环境污染与社会问题,还产生大量的矿业废弃地。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及矿产开采对生态空间的双重威胁下,矿区生态重建成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中国矿区生态重建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土地复垦为可利用状态”为目标,存在“局部治理、采后治理、生态缺失”的时空局限,同时缺乏与城市或区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统筹考虑,这些都归因于中国空间规划体系对矿区发展的规划管控的失效,以及中国环境保护制度的缺失。此外,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正面临着巨大变革,正从“多规并存”的规划结构向“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规划融合目标迈进。为实现矿区、城市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从空间规划视角审视中国矿区的综合性复兴规划与生态重建工作。

  城乡规划学科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十多年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依托我校采矿工程、测量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的支撑,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研究方向。

  本学科形成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矿区可持续发展与矿业城市规划

  该研究方向把矿业城市作为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载体,对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矿区与城市和周边乡村协同发展研究、矿区复兴规划、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实现途径和保障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矿区的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模式等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在21世纪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调整的全球挑战下,以空间规划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地区经济复兴的综合目标为引领,寻找矿区生态重建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调整及完善适合本国的矿区生态重建规划框架及方法:“多规融合”下的矿区生态重建空间规划协调框架、能源结构变化背景下的矿区空间规划响应机制;景观规划及其对矿区生态重建的作用机制。

    ▶  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矿区绿色基础设施重构

  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在采矿全周期以及矿区景观生态重建中的作用及其发挥途径,探讨环境影响评价、景观规划及综合空间规划之间的编制程序、地位,及相应的法律约束关系,研究生态影响减缓及补偿技术方法在矿区景观破坏和重建过程中的作用,建立中国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空间规划体系的融合机制。基于景观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原理,构建以完善矿业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为目标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理论体系、方法模型、规划协调机制及保障体系等,为实现更科学、整体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决策及城市生态空间规划提供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对矿区生态重建的作用机制、生态影响减缓和补偿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运用技术、矿区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重建空间规划融合框架、绿色基础设施重构引导下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新农村规划与乡土聚落保护研究

  该方向致力于小城镇和农村规划基础理论研究,在镇村规划、城乡协调发展机制、节约生态型村庄建设、村庄建设规划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性研究和实践。近年来将研究方向近一步拓展到乡土聚落保护与更新方面,依托GIS、三维扫描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乡土聚落信息数据库,初步构建乡土聚落研究的理论框架。2005年以来,对苏北地区农村进行了系统性的调研,完成了“苏北地区村庄节约建设发展模式研究”、“铜山县新农村规划”、“涟水县村镇总体规划”等多项规划设计和科研项目,对苏北农村规划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完成了“温州市泽雅镇纸山文化村落群调查研究”、“邢台市历史文化名村英谈村保护性再生规划设计”、“清溪历史文化名镇形态发展与保护研究”等多项科研设计课题的自主研究。

    ▶  产业类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研究

  结合我校的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本学科方向主要从事包括矿业类历史遗产的价值评估、保护与更新模式以及矿业类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潜在工业遗产的甄别、工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宜的改造再利用策略、既有工业建筑再利用、矿区工人区的有机更新等方面的研究。结合矿业城市转型,构建矿业类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理论框架。

    ▶  城市新能源规划


  五大特色方向密切联系我校学科优势和区域经济特色,经过协同努力,城乡规划学科已经初步成为我校未来最有潜力服务社会和地方的学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