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晚上7:30-10:00,应我院规划系主任常江教授邀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徐苏斌教授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二十世纪初日本对中国的古迹调查”专题报告。报告由邓元媛副教授主持,罗萍嘉教授、常江教授以及韩籍教师黄文镐博士参与对谈。同时,本次报告还在设计学院B203教室设置了线下会场,云端和线下共计200余名校内外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报告伊始,主持人首先介绍了徐苏斌教授的学术履历、研究方向以及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随后,徐苏斌教授从“回溯殖民全球化时代的知识构建、接续中国营造学社研究的前缘、启示中国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三个方面展开报告。 徐苏斌教授从研究背景入手,指出从1900年开始,随着西方文化由古典知识型向现代知识型转化,科学史上产生了学科交融和分化,从而引发了全球化时代的知识建构;日本受到西方的体系的影响,对中国的古迹展开从书斋走向田野的调查。然后徐苏斌教授介绍了日本建筑学的奠基人康德,美术学的奠基人费诺罗沙、冈仓天心,考古学的奠基人Edward Morse的生平事迹及其对日本建筑学产生的影响;详细阐述了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和关野贞对中国古迹调查的目的、路线、发现,以及在研究中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最后徐苏斌教授讲述了其亲身再访遗产的经历,通过对关野贞明十三陵与清东、西陵的调查,通过对相隔80年的历史与现场照片做今昔对比,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报告内容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度思考,与会嘉宾和在场听众进行了深入充分的讨论,议题包括:不同国籍、地区学者对中国古迹研究视野的互补性、建筑学的词源阐释、传统古建筑研究对工业遗产保护实践的启发和意义、国外学者对我国古迹踏查资料的获取方式、早期日本学者和营造学社学社在田野调查方法层面得失的对比等等。
撰文:蔡奕晴 图片:王子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