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师生参加第二十九届国际城市形态学论坛(ISUF2022)并宣讲

发布者:孙婧发布时间:2022-09-13 浏览次数:858

  

202297日至11日(CEST-GMT+2),第二十九届国际城市形态学论坛(ISUF)于波兰罗兹和克拉科夫举行。该论坛是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城市形态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1994年,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形态学家。它寻求推进有关建筑环境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成员来自多个学科,包括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城市规划。本次会议以城市再开发与复兴:多学科的视角Urban Re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为主题来探讨世界城市形态学的最新进展,下设7项子议题,共有来自各大洲30多个国家的学者参与,并通过线下与线上的方式共同举行。其中,我所林岩副教授及其团队带着2篇研究报告参加了此次论坛,并通过学术海报和口头汇报形式进行了宣讲。 

在会议的第二天,在分会场主席、近年任职于意大利巴西利卡塔大学和波兰罗兹理工大学的教授Giuseppe Rociola的主持下,由我院21级建筑学研究生李柯染做了题为“Research on the informal urban space and the methods of urban design: Based on two Chinese handscrolls in Qing Dynasty”的报告。研究基于两幅清代长卷,通过行为与形态识别、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多尺度的分析框架,并探讨了从传统绘画到城市设计的潜在路径。研究发现,在行为的总体规模及类型与城市空间正规性、非正规性的不同程度间存在两对非常密切关联的指标,且这种关联呈现出非对称性。通过本研究,深化了对于非正规空间的认识,为进一步协调城市正规性与非正规性、提高城市设计的人文属性提供支撑。

之后,由我院21级建筑学研究生谢玉虎做了题为“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historicity and life of urban space: Taking Xuzhou Context Axis as an example”的报告。强化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高品质生活,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城市更新建设的总体要求。而当前,强化城市特色和提升城市生活存在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矛盾,需要探究解决城市空间的历史性和生活性融合的方法。作者以徐州文脉轴线空间为例,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舆图分析法归纳城市的历史性空间、实地调研和百度热力图总结了城市的生活性空间,最后采用图解分析的方法对城市文化轴线空间的历史性要素和生活性要素进行融合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空间的历史性与生活性的融合路径可以是城市文化环境的总体营造、现代城市生活融入城市历史场所和城市文化要素植入城市公共生活等方法。这为城市更新中的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和提升城市生活提供思路。最后,分会场由Giuseppe Rociola教授进行了总结。

 

  

线上会议界面

 

  

 海报展示

 

文字:李柯染  谢玉虎

图片:李柯染  谢玉虎

审核: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