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献给了中国,是的,我人生中塑形期的九年是在中国度过的,我也早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成长,这里有我跌倒后的伤痛、成功后的喜悦、恋爱中的幸福……我对中国有着深深的眷恋。”
来自越南的城市规划与设计2011级硕士研究生丁替英在他的《我与中国梦》一文中如是写道。该文获得了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举办的“我与‘中国梦’”征文三等奖。
丁替英是我校众多来华留学生中的一员。像他这样,从完全不懂汉语的外国人蜕变为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从对中国朴素的情怀升华为深深爱恋的留学生还有很多。而在这些留学生的成长和蜕变中,国际学院在背后默默付出了很多…… “中国情结、矿大实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与矿大结缘
到中国读书的外国留学生增多,得益于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而到我校留学生的增多,离不开学校在矿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来自越南的矿业学院留学生阮辉宣说:“自己已在越南读过两年大学,但出于对中国的向往好奇以及对采矿工程专业的热爱,我来到了中国矿业大学主修采矿”。 “矿大采矿专业亚洲排名第一,我来到这儿学习,感到非常荣幸。越南北方矿产资源丰富,急需采矿专业人才,我希望能够学有所成,同时扩大自己的视野。”
来自老挝的留学生苏晋丹说:“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挺感兴趣,特别是唐朝和宋朝,那个时候我们东南亚那边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整体,风俗习惯和当时中国特别相似。我比较喜欢《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感觉特别有意思。我觉得中华文化很丰富,有很多种文化节日、艺术形式,为此,来到中国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
和他们一样,认可并最终选择中国,选择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深造地的外国留学生,近年来数量越来越多。其中有些留学生的祖辈就曾在中国,甚至在60年代的北京矿院留学过,这也成为他们心底的中国情结或矿大情结。
据悉, 2013年底,矿大共有来自亚非欧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68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合作的不断加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把目光投向中国。到矿大的留学生所学专业,也逐渐覆盖矿业、建筑学、管理学、法学等多门学科。
国际学院党支部书记张振康指出,“来华留学工作始终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步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不仅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家和地区数不断增加,来华留学生中的学历生比例也不断增加。不只亚洲、非洲的学生想来中国,各国学生都想来,中国正在成为国际学生流动最重要的目的国之一。”
“从国家战略上,来华留学工作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整体外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来华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对华友好的人士,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力量。从学校发展来看,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也是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我校来华留学工作是顺应国家形势和学校发展需要的。”张振康强调道。
为做好来华留学工作,学校于2011成立了国际学院,由其负责留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预科教育。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让留学生在矿大快乐生活
如何让留学生真正地融入中国本土,在矿大快乐生活,是学院一直思考并努力探索的事情。
国际学院院长何康林说,留学生是学院生存和教育的主体。留学生的事情无小事!同样一件事情,放在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身上,处理的方式一样,但效果往往会不一样,而且影响面也会很悬殊。
为此,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留学生工作,将留学生工作纳入学院工作全局,党政联席会、工作例会多次讨论布置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离开自己的国家,留学生必然会面临学业、生活等方面引起的压力,有很多问题和困惑。这是学院对留学生关注的重点。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学院留学生工作理念。”学院副院长张庆春说。
学院对留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差异,以饱满的爱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真诚的爱心、耐心打动留学生,以大量细致工作让留学生在点滴中感受爱的真谛。
入学伊始,学院就对留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讲解中国法律法规与学校规章制度、证件管理和生活安全知识,介绍校情校史,带领他们参观校史馆和图书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环境。
在留学生自己国家的节日时期,学院组织他们过节,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远离家乡的留学生。生病时的嘘寒问暖,孤独时的倾心交谈,让留学生们感到家一般的温暖。
学院领导也经常深入到留学生当中,与留学生谈心谈话,一起参加学生活动。让张振康记忆犹新的是,他出国工作几年后,一返校就接到曾经让他一度感到头痛的越南留学生丁替英的问候电话。
留学生来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就是语言障碍。阮辉宣说:“汉语真是门非常神圣的语言,拼音、汉字、多音字、含义,这么多部分弄得我晕头转向,压力很大。”苏晋丹说:“之前根本没有接触汉语,对汉语完全没有感觉,有时候老师讲课不是很能理解。”
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不仅影响留学生融入学校生活,后期还会影响到学业发展。丁替英说:“同样一本书,中国学生只要稍微翻一翻,看一至两天,而我得大概需花费几周时间。”“最难的是数学,原先我学的是苏联模式的解题方法,而这跟中国的完全不同。”
何康林介绍,为了让留学生快速提高汉语水平,尽快适应中国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国学生同堂上课能跟上进度,学院为预科生提供了上课专用教室、自习专用教室,每晚自习安排两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学生做汉语辅导老师,提高汉语水平考试(HSK)通过率。同时,学院还注意留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积极跟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尽量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后勤保障。
来自南苏丹的拉古说,“当我参观留学生宿舍的时候很沮丧,因为要四个人住一个房间,而且还要睡楼梯床,我曾有过从上面摔下的经历。学院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及时与我进行了沟通,并把我的床也给换了,我觉得这样非常好。”
据了解,我校留学生虽有公费生,享受国家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但大部分还是自费生。为减轻留学生的经济压力,为来华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从2013年起,学校拿出500万元设立了“中国矿业大学来华留学奖学金”,对于优秀的留学生进行奖励,对住宿费和学费根据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减免。 “知华、友华、爱华”,让留学生传递中国正能量
留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思维最敏捷、精力最充沛的年龄段,留学中国的经历会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并把这一影响传递给家人和朋友。
张振康反复提及,“来华留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士,让他们成为世界客观观察和了解中国、改善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渠道,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关键要引导来华留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不只是历史上的中国,也包括现代的中国。”
为此,学院经常组织留学生参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让他们接触多姿多彩的中国社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亲身感受当代中国现状。
学院组织了“国际文化节”系列活动,包括18个国家风情展示、“老外看中国”摄影比赛、英语角、德语角、宿舍DIY设计大赛、中外学生圣诞文艺联欢会等项目。中国结、红灯笼、象棋、饺子馅、糖葫芦……这些是活动中常见的极富特色的中国元素。
“因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国文化需要平台进一步展示给留学生,”学院学生会主席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交流,巩固在校留学生的友好关系。”来自苏丹的留学生阿麦兴奋地讲道:“虽然苏丹的留学生只有我一个,但是我并不感到孤独。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还有中国的同学都十分友好。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非常喜欢这样互动的感觉。”
学院还组织了徐州汉文化之旅、邳州文化之旅,帮助留学生了解汉文化,培养他们对徐州和中国的热爱之情;组织他们参加由中华文化财富联盟、中国屈原(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共同主办的“中华明月夜,五洲共此情”中秋国际诗会,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组织他们参加矿大附中“英语角”活动,让他们了解中学教育;组织他们参加“徐州老年文化艺术节”,让他们感受中国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还组织他们参加了校古尔邦节庆祝活动……
也正是在这些文化活动的熏陶下,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以及矿大的印象都非常美好,渐渐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将矿大视为母校,将中国人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具体负责学生事务管理的张源老师介绍道,越南毕业生将每年河内聚会的纪念日就定在2002年首批学生到达徐州的那一天。
对此,拉古说:“我觉得中国人都非常友好,而且中国的经济也比较发达。矿大的同学非常友好,平时上课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听不懂,有些字也不认识,他们都会帮我解答。”
苏晋丹表示:“我觉得在矿大很开心,因为在矿大同学都很热情,也很热心,见面大家都友好地打招呼,让我有种很温暖的感觉。在我心里是把矿大作为我的母校,因此在这儿总有一种家的感觉。矿大环境很好,饭菜口味也和我们那儿很相似,在这儿也交了很多中国和外国的朋友,大家很多时间都在一起上课聊天,也参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动,觉得在矿大学习生活上还是很充实的。”
……
“从矿大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许多领域或功成名就,或崭露头角。他们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所知所感,成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张振康说道。
转眼间,丁替英已经在中国、在矿大待了整整九个年头,在这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他能够像使用母语一样使用汉语,与身边的中国同学流畅地交流;他担任了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积极参加并组织各类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热爱公益事业;他参与了导师常江教授的七个科研项目,并成为学生团队的负责人。对于未来,他踌躇满志。
对于现在所取得的一切,他满怀感恩地表示,留学之路是艰苦的,它承载了很多不易,如果学院没有一直包容他,一直关爱他,一直不放弃他,也不会成就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