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共同努力下,2017中德研讨会于9月22日完美谢幕,整个研讨会历时3天,为我校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开展进一步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会议主题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后雾霾时代的景观与景观设计。中德双方以广受雾霾影响的中国城市化为背景,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展开讨论与交流。整个活动共分为三个板块:专题报告、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
1. 专题报告
9月20日下午,中德双方师生共聚设计学院二层报告厅,罗萍嘉院长作为东道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指出:这次慕尼黑工业大学到校访问,双方团队要充分利用此次机会,就研究方向、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展开讨论,虽然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系也不尽相同,但景观、景观设计、景观保护以至环境修复和保护是一样的!用我们的专业语言、专业素养为桥梁,增进相互的了解和理解,最后走向合作共赢。其后,在常江教授的主持下,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Sören Schöbel教授作了题为《风能与景观——关于美学、接受度和设计的思考》的专题报告。
Sören Schöbel教授通过案例直观地讲述了自己对风力发电和大地景观的理解,并从美学、设计、对自然的最小侵入及民众接受度等方面介绍以往研究成果,且提醒大家:好的规划和设计对风力发电站的建设来说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各方接受度的平衡与良好对话通道的畅通。本场专题报告营造了良好的对外交流和学术氛围,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也为双方师生交流合作拉开了一个高质量的序幕。
2. 学术交流
20日下午,常江教授代表团队,以“我们的团队和我们的研究”为题,向德方师生介绍了我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团队构成,并结合具体项目,汇报了各团队的研究重点、研究内容以及主要的研究成果。其后,赵警卫副教授作了题为《景观美学驱动力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的报告,汇报了自己在景观美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德方的Julian和Andreas代表团队,分别以《景观与能源的纽带》和《后雾霾时代的景观》为题,汇报了德方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及后雾霾时代景观规划师的作用和使命。整场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德双方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沟通与交流,也让在场学生接触到国际研究领域前沿,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开阔了思路。
3. 实地考察
9月21日和22日,中德师生按照计划,在相关地方人员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户部山、徐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大黄山镇及其采煤沉陷地、工人村、徐州鑫日光伏电力有限公司(建于塌陷地上的光伏电厂)、潘安湖湿地、马庄民俗文化村、权台煤矿(已停产)、九里湖及其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工人居住区、王庄矿、庞庄矿采煤塌陷区、马楼村、华美热电公司(原庞庄煤矿)、东城村(东城矿以北的工人村)等地。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罗萍嘉教授和常江教授对德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中德双方师生密切交流,在废弃矿区治理、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方面交换了认识,加深了彼此的了解。考察结束后,德国师生对徐州在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
二、总结汇报
9月22日晚,在罗萍嘉院长的组织和主持下,中德双方师生一起就三天的交流和考察进行总结。期间,中德学生交流了调研心得和体会,常江教授总结回顾了3天的活动内容,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处的张馨园老师代表资助方对活动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Sören Schöbel教授代表德方表达了谢意,同时也寄语中德双方的青年学子,增进交流,广交朋友,要以国际化的视野,携手应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至此,2017中德研讨会圆满谢幕,进一步的联合设计、未来的summer school、学生们的互换交流、教师的互访和合作,已经在计划和准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