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至9日,中国湿地论坛(第九届)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暨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在湖南长沙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国家湿地研究中心、湖南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际湿地研究联盟承办。大会以“保护湿地·共筑未来”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湿地资源与合理利用等议题进行研讨,旨在为中国湿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事业不断健康发展。本次论坛共海内外60余家科研单位和高校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主会场为7日上午8:00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教授Marinus L. Otte、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邓伟等分别围绕养殖废水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深化湿地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持续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环境变化及生态系统响应等方面进行了报告并交流讨论。分会场主要围绕“湿地水文与水资源”、“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生境与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湿地资源与合理利用”、“湿地演变与可持续发展”、“湿地遥感与监测”、“湿地污染与生态安全”共8个议题展开交流,共设置130多个口头报告。 第6分会场“湿地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由西南林业大学教授于君宝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卜兆君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鲍锟山研究员共同主持,围绕湿地格局变化、人类活动干扰及驱动因素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鲁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7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作了专题报告。 我所博士研究生李灿坤做了题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以济宁市为例》的报告,报告中对济宁市采煤沉陷湿地进行识别,明晰湿地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并探究其演化的驱动因素,研究揭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格局趋向复杂和离散的特征,对黄淮东部地区湿地保护和矿区生态修复具有参考价值。本会场不仅为湿地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也为湿地研究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撰文:李灿坤 审核:常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