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太原师范学院汾河中心的邀请,我所常江教授于2018年4月12日和4月13日分别在汾河中心会议室为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和设计系的师生带来2场精彩纷呈的报告。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所长牛俊杰教授、设计系主任郝巍东副教授、设计系副主任贺美芳老师及部分建筑学、设计学和地理科学的师生到场参加报告会。
12日,常江教授以《何去何从古村落》为题,从我国的城镇化现状入题,引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区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空巢现象、留守现象、村落三大特征(血缘性、地缘性、农耕性)逐渐消亡、产业体系的不完整更替、乡村旅游乱象等,并通过搜索、论文和会议的数据对比,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在国家政策对乡村建设全面部署的大环境下,蜂拥而至建设乡村的热潮已经来袭。随后,常江教授适时的带领大家冷静思考乡建热潮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在政府、企业、学者、设计师、资本、技术以及城市居民都开始关注乡村,走向乡村的时候,乡村的主体村民呢?在此基础上,常江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德国村庄更新及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和启示,进而引出对我国古村落发展的思考。针对我国乡村发展不均衡、梯次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乡村特色缺失等问题,建议从保持乡村活力、提升居住品质、挖掘地方潜力等具体方面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最后,常江教授以阜平县寿长寺等四村规划设计的具体项目实践为大家进一步阐释系统乡建应如何解决乡村的实际问题。
13日,常江教授以《采矿迹地:负担or资源》为题,首先为大家介绍了采矿迹地被看作为负担的原因:废弃、闲置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留存矿业遗迹;环境遭到破坏;不产生经济效益等,随后转变思路,从井架、储煤仓、工业设备、历史遗迹等矿业遗产的角度为大家展示了矿业城市的遗存之美。接下来,常江教授以轩岗循环经济工业园总体规划项目实践为例,为大家展示了采矿迹地对空间、生态、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并以具体规划项目实践案例阐释了把采矿迹地从负担变资源的理念。
-在四川嘉阳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项目中,常江教授分享了2006-2012年间,以他为核心的项目团队对嘉阳小火车旅游、煤炭博物馆建设、国家矿山公园和绿色矿山规划的系列规划方案,并从充分挖掘潜在资源、保护利用工业遗产、修复改善生态体系等角度展示了项目成果。
-在徐州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规划项目中,常江教授为大家呈现了作为矿业城市和能源基地的徐州市,从2008-2017年间,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过程和成效。
-在夏桥井工业广场再利用规划项目中,常江教授展示了项目组为把有工业技术之美的夏桥井重新融入城市空间,形成集工作、居住、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园区的规划方案,并遗憾的表示,由于地方保护不利,见证了历史的夏桥矿已面目全非。
-在山西晋城市古书院矿改造项目中,常江教授介绍了帮助古书院矿“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立走向融合”的矿区土地再利用方案。
紧接着,常江教授介绍了目前正在参与的由多位院士联合主持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煤矿安全和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并对团队所参与的第六子课题“废弃矿井生态开发及巟业旅游戓略研究”及第七子课题“抚顺露天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戓略研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常江教授指出,要从创新、政策、务实、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建立一个综合的空间协调规划框架(体系),帮助采矿迹地从负担向资源转变,以达到“矿·城·乡”空间体系的协同发展的目的。
常江教授的学术报告以项目实践作为案例,逻辑严密,深入浅出,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