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20日,第二届社会-生态实践研究国际研讨会青年论坛、主旨论坛于山东大学(威海)顺利举行。论坛由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SEPR)国际期刊、The SEPR Institute 城乡生态规划设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举办。论坛主要面向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学科的研究者,旨在进一步弘扬古今中外生态智慧引导下的社会生态实践,进一步以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学的视角深化社会生态实践研究。 10月18日举办了青年论坛,分为以下三个议题:“回顾国内外蕴含传统或当代生态智慧的社会生态实践典型案例”、“基于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或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生态实践项目研究”和“通过知识共享、创新和公众参与等途径策划社会生态实践案例研究”。来自河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索邦大学(法国)、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福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2所高校的16位青年优秀学者碰撞学术思想,交流研究心得,分享了众多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我所青年教师郭斯凡和博士研究生李灿坤参加了青年论坛。郭斯凡老师的报告题目是《重塑矿区未来:空间优化驱动人居环境改善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针对徐州城市北部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处理后的乡镇(街道)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加强社区参与和改善资源配置等优化策略来实现生态恢复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福祉的改善。博士生李灿坤代表研究团队作了题为《采煤沉陷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策略研究——以安徽省颍上县为例》的汇报,研究核心聚焦于采煤沉陷湿地的保护与修复规划框架。基于案例研究的实证考察,进一步提出了将该框架有效应用于实践中的规划策略,旨在指导实践推动湿地保护与修复的进程。 点评专家和青年学者们围绕国内外社会生态实践研究,重点探讨了实践研究的定义与应用。青年学者们交流了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引入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尤其是通过跨学科合作和地方知识的结合,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强调了实践的重复性及其对青年学者的启发,呼吁加强青年学者的合作。 10月19-20日的国际研讨共有24个主旨报告,各位专家学者们围绕国内外蕴含传统或当代生态智慧的社会生态实践案例,基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态自然遗产的社会生态实践项目等方面进行探讨交流,分享了各自在研究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成果,并阐释了不同学科领域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原理。推动“源于实践、服务实践、高于实践”的学术研究,分享生态实践研究的前沿理论、方法与案例,促进国内外生态实践者与生态实践研究学者们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撰文:李灿坤 摄影:李灿坤、郭斯凡 审核:常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