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董卫教授一行来访我院交流

发布者:孙婧发布时间:2019-05-21 浏览次数:790


2019521日,董卫教授带领的东南大学党支部一行来访我院,我院院长罗萍嘉教授、院长助理常江教授组织建筑系教师进行了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采矿迹地生态修复的学术交流。



首先,常江教授向东大宾客介绍了我院城乡规划学科依托矿大的办学特色,进而以时间节点为线索,串联起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实践项目。鉴于废弃矿井的特殊用地性质,将其定义为采矿迹地,曾在上世纪中后叶扮演重要角色的煤炭工业面对新时代去产能和产业转型的诉求,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做出调整,亦是针对多年开采造成环境破坏的积极应对。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以常江教授为核心的矿大规划团队与徐州市政府展开合作,对徐州现存的废弃煤矿进行摸底调查,碎片化的迹地分布极大地影响了徐州的整体空间格局和未来发展,煤炭塌陷地转型不容乐观,也正是这一紧迫现状促发了以九里湖为先验的改造治理行动。如何处理好周边居民的搬迁问题及工厂粉煤灰等环境问题成为关键议题,不仅涉及到在地居民、政府、企业等多主体的协调权衡,还借此吸纳了我校矿业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团队的参与。以规划领衔的多学科交叉合作模式也为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多方的参与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促成了九里湖的治理,荒芜的采矿迹地转身成为城市绿地公园,其带来的外部多元效益清晰可见。以此为契机也推动了我院规划团队在贾汪区煤矿塌陷地生态治理项目上的参与,成功改造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成为徐州的新名片,也成为了采矿迹地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此过程里,为积极探讨矿区治理相关议题,常江教授获取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与德国高校紧密联系,不仅促成了学术交流会议的举办,还形成了每年固定化的教学交流模式。随后,东大老师们纷纷针对因潘安湖湿地公园效益引发的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建设问题提出疑问,同时对采矿迹地的现状问题表示好奇,常江教授对其作出一一回应。他表示,政府与开发商早先签订的土地合约导致周边集中片区的开发建设,我们对此只能给与保留意见,如制定城市设计导则、控制建设强度等。最后,常江教授简单介绍了近期团队负责参与的权台矿工业遗产更新实践,作为又一再生项目期待为贾汪区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性,并引出董卫教授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方面的交流报告。



董卫教授从宏观视角和国家战略层面阐述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由点及面谈到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新方向,应不断健全名城制度并建构具有中国本土化的名城理论。以此为出发点,从遗产保护概念的衍生变化与世界背景下的遗产保护运动,拓展至遗产保护对国家意识重要性的深度,强调遗产作为国家历史文化的记录与证明,应作为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在此理念下,梳理了我国近现代进程中的工业化与政治环境,并逐渐将地域范围锁定至东北地区。谈到前段时间哈工大建筑学院在中东铁路横道河子工业遗产研究方面获得的丰硕成果和国际奖项,以此为载体论及对古代贸易路线的重新认识,以及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东北亚的新格局,强调大东北经济区和中东铁路文化带是中东铁路遗产保护创新性发展的方向。随即董卫教授将视点转向遗产保护,从历年主要国际会议的关键议题窥探遗产保护利用整合的国际趋势,强调遗产文化资产价值和对不可再生的关键性社会资本的守护与强化。具体映射于中东铁路遗产,则需在明晰其由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城市价值和发展价值构成的价值体系基础上,分类中东铁路遗产的构成方式,根据不同结构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利用方式。铁路驱动城市化发展是东北的典型模式,而城乡-山水结构的中东铁路遗产保护再利用则是此模式下的又一发展路径,在此董卫教授再一次强调了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依据线性遗产廊道概念,还提出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的“中华古都历史文化带”设想,作为一带一路发展的核心区域,串联起万余历史文化资源点,关联郑州-西安两座国家中心城市。最后,董卫教授大致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概况,并鼓励我院也积极参与申报,希望在国际领域看到更多国人的身影与成果展示。董卫教授从历史文化、地缘政治、案例分析、国际比较等多元层次阐释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可能的探索议题,拓宽我院师生研究视角的同时也给与了深刻启发,常江教授则表示期待更多的此类学术交流活动。